日前,成都市建委组织30名市民进行了一场锦江绿道样板段的参观活动,“这个电杆又可以报警、又可以充电、好巴适哦!”“非常精致!”“高科技!”人群中,对锦江绿道样板段的赞扬声不绝于耳。而参观人群中一丝“异样”的评价也很快勾起了记者的好奇心,“整体上是非常不错了,但这个公园座椅我觉得还不够人性化,应该设计得更加符合人体力学,比如加个靠背,让大家坐得更舒服。”循着声音,转过头便看到一位个头不高、身着衬衣、带一副黑框眼镜的标准“文化人”。所谓内行看门道,外行看热闹,这人莫非是位专家?
“这是我们锦江绿道聘请的顾问专家林农,也是当年府南河沿岸绿化带的设计师。”相关负责人很快回答了记者的疑问。
1992年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开工,1995年林农作为总设计师参与到府南河沿岸绿化带修建工作。2017年9月天府绿道项目正式动工,林农作为顾问专家参与锦江绿道的方案评审,2017年12月天府绿道锦江绿道段开工建设,2018年5月20日,锦江绿道样板段正式与市民见面23年间,锦江滨河路经历了哪些变化?对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有何感受?作为曾经的规划者、建设者,现在的专家顾问,林农向记者进行了讲述。
1982年,云南小伙林农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毕业,原以为能分配回原住地从事园林工作的他却被成都铁路局要了去,学风景园林的高材生开始了摆弄火车装饰花草的工作,“当时在铁路局做了3年,后来还是自己主动申请调到了成都市园林局,一年后又调去了园林设计院。”1986年,林农开始了在成都园林设计院的工作。
1995年,府南河绿化工程被提上议程,林农被选为总设计师,带领着十来人的小团队开始了对府南河绿带的规划和建设。“领导提出要求要以绿化为重点。还要将水文化融合在设计当中。”按照此种思路,林农及其团队提出了“3圈24景”的总体规划布局,将沿河的公园、绿带建设融为一体。“3圈就是指绿化圈、文化圈和水系风景圈。新建的地块就作为景园来建设,再加上原有景点,最终形成24个景园,当时我们设想要做一个环城公园出来。”
“光是内部讨论就换了差不多4轮方案稿件,那时候又不像现在有电脑,全是人工手绘,绿化施工图、景观施工图、建筑施工图,画了上千张。每个人都是满负荷运转,熬夜也成为常态。”林农向记者介绍当时的工作条件,常常一画错就得重启一张图纸,从头开始。1997年,14公里长的府南河绿带修建完成,新建绿地23.53公顷,栽种植物上百种。而这,离“环城公园”的设想还有一定的距离。
23年过去,年逾60已经退休的林农没有闲下来,转而成为了锦江绿道的顾问专家。“主管锦江绿道的景观处的处长,也是20年前设计团队的一员,就邀请我也参与审查工作。”在第一次方案审查之时,林农就发挥了其顾问专家的作用,“当时他们的方案动作比较大,我就认为,基本格局还是不能改变的。”
20日,林农受邀参观锦江绿道样板段,这就有了开头那一幕。再次步行在这条由自己亲手设计的绿带上,林农感慨良多,“华丽转身,惊人蝶变八个字足以形容。”23年前,林农所设想的府南河绿化带就是要成为一个“锦江环城公园”,却因为资金不足、条件不足等多种原因而未能成形。如今,锦江绿道的实施,正一步步让这一设想变为现实。
“锦江绿道的建设与以前的绿道相比是一个新的提升。在绿量不减、大树不移、基本格局不变的基础上,做到了景观的大量提升,让整个绿道更具可参与性、可进入性。”林农不住地“点赞”新建成的锦江绿道样板段。“锦江绿道是天府绿道的轴心,是枢纽,也是天府绿道三环中的内环,作用巨大。锦江绿带贯穿整个城市的中心地区,实际上是把都江堰的一江绿水带入城市的中心。同时也把西边的氧气、空气带入城市。”
“23年前府南河绿道虽然建起来了,但是它的宽度不够宽、绿地总量也不足、算上水面总面积也只有150公顷。”在林农看来,正在建设中的天府绿道是一个十分有益的大型工程,“天府绿道的建设不仅是成都作为西部特大城市的地位所决定的,也是成都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、建设世界城市的需要。”林农认为,绿道工程的实施,连接了成都许多历史的、现代的景点,整条天府绿道可以成为城市的旅游景区,可以将外地甚至外国的游人通过绿道引入城市。
“成都正在向着公园城市这一目标努力,随着天府绿道的建成,我们可以想象成都市的绿化建设还会进一步的提高,还会达到更高的水平。”林农最后说到。
请理性评论、文明发言,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。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。